首页/历史作者张明扬的新作《崖山》中宣扬“崖山之后是更大的中国”,该如何评价他的这番理论?/
共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6个0条评论

历史作者张明扬的新作《崖山》中宣扬“崖山之后是更大的中国”,该如何评价他的这番理论?

悠悠
排序方式:被封时间
时间排序由新到旧
  • 62 个点赞 👍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other / other
    烧饼与芝麻
  • 473 个点赞 👍

    事实证明,汉人眼中的中国,和内亚入关族群眼中的中国,从不是一个中国。

    那么,作为汉人,应当意识到的是,汉人始终有权利捍卫自己的中国。

    哪怕中国这个名字被夺走,汉人也必然捍卫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不会为了一个可以随着时间场合更改含义的名词背叛自己的民族。

    查看全文>>

    other / other
    Victor
  • 137 个点赞 👍

    苏共领导到处大喊大叫,说什么“黄祸”呀,“成吉思汗的威胁又来了”呀,这实在不值得一驳。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准备评论成吉思汗的历史作用,也不准备评论蒙古、俄罗斯、中国等民族发展和国家形成的过程。我们只提醒苏共领导一下,当你们造这种谣言的时候,温习一下历史还是必要的。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成吉思汗在一二一五年侵入中国的西北和北方的一部分,一二二三年侵入俄罗斯。成吉思汗死了以后,他的继承者在一二四○年征服了俄罗斯,过了三十几年以后,一二七九年征服了全中国。
    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写的一篇文章中,讲过一段关于成吉思汗的话,对你们可能有些用处。我们顺手抄下,供给你们参考。
    他说: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汗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鲁迅全集》第六卷,第一百零九页。)
    ——《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查看全文>>

    other / other
    紫月
  • 49 个点赞 👍

    你说得对但是:

    蒙古灭金的时候。把华北地区杀戮几尽,杀出了南北失衡

    “鞑靼残破河东、河北、山东、山西,覆数十府州,县、乡二千余处。千里杀戮皆尽,城郭丘墟、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宇皆焚。”——《密斋笔记》卷一
    (保州)城破,老幼无遗类——《金史·卫绍王纪》
    涿州,戮其官吏军民——《元史·太祖本纪》
    木华黎攻太原,城陷,尽屠之——《元史·木华黎传
    拖雷入京兆,焚杀殆尽——《元史·太宗本纪》
    凤翔破,诏屠之,惟匠人得免——《元史·太宗本纪》
    蔡州陷,金亡,诏屠其城——《金史·哀宗纪
    钧州城破,无少长皆屠之——《元史·太宗本纪》
    潞州军民拒守,城陷,悉屠之——《元史·太祖本纪》
    平阳坚守,克之,诛其众—— 《元史·木华黎传》
    帝攻延安,屠其城——《元史·太祖本纪》
    鄜州军民拒战,城破尽殄——《元史·太宗本纪》
    庆阳城守固,克之,屠其民—— 《元史·太宗本纪》
    河中府久攻不克,既破,屠之—— 《圣武亲征录》
    隰州拒守,城陷,尽戮之——《元史·太祖本纪》
    绛州民死守,城破,无遗类——《元史·木华黎传》
    怀州坚守,城陷,屠之——《金史·哀宗纪》
    卫州军民不从命,克城尽诛——《元史·太宗本纪》
    归德府抗命,城破屠戮—— 《金史·哀宗纪》
    邓州不降,城陷,诛其众——《元史·太宗本纪》
    洛州拒守,破城,老幼皆死——《金史·宣宗纪》
    清州军民固守,城破,无遗噍类——《金史·卫绍王纪》
    邢州拒守,岁余不下。民多饥死,城破,蒙古军屠之——《元史·太祖本纪》
    大名复叛,城破,诛其首恶,余众悉屠——《元史·太宗本纪》
    大名叛,蒙古军至,阖城殄灭——《金史·哀宗本纪》
    十年正月,遂破樊城,屠之——《元史·太祖本纪》
    汝南既破,下令屠之——《元史·太祖本纪》
    太宗七年,皇太子阔出伐宋,克德安,以其民尝拒命,俘戮无遗。——《元史·太宗本纪》
    中都 今北京市 1215年 "帝怒其久抗,诏尽屠之,死者百余万。"
    大同 山西大同 1211年 "大掠其民,杀豪俊,迁其余众于漠北。" 《圣武亲征录》
    保州 河北保定 1213年 "城破,老幼无遗类。"
    涿州 河北涿州 1213年 "拔涿州,戮其官吏军民。"
    太原 山西太原 1218年 "木华黎攻太原,城陷,尽屠之。"(后部分赦免) 《元史·木华黎传》
    京兆 陕西西安 1227年 "拖雷入京兆,焚杀殆尽。"
    凤翔 陕西凤翔 1231年 "凤翔破,诏屠之,惟匠人得免。"
    蔡州 河南汝南 1234年 "蔡州陷,金亡,诏屠其城。"
    睢州 河南睢县 1232年 "三峰山败后,蒙古军屠睢州。"
    钧州 河南禹州 1232年 "钧州城破,无少长皆屠之。"
    博野(河北博野)1213年 “屠之” 《博野县志·卷二·兵事》(明嘉靖版)
    景州(河北景县) 1215年 “城陷屠民” 《景州志·卷五·忠节》(清乾隆版)
    河间(河北河间) 1215年 “军民尽屠” 《河间府志·卷七·灾祥》(明嘉靖版)
    沧州(河北沧州) 1215年 “丁壮皆戮” 《沧州志·卷六·忠义》(明万历版)
    沁州(山西沁县)1218年 “城破屠戮” 《沁州志·卷五·兵事》(清雍正版)
    辽州(山西左权)1218年 “军民尽殁” 《辽州志·卷三·忠节》(清乾隆版)
    霍州(山西霍州)1218年 “屠城三日” 《霍州志·卷八·灾祥》(明万历版)
    忻州(山西忻州) 1218年 “焚城戮民” 《忻州志·卷六·兵革》(清康熙版)
    代州(山西代县)1218年 “老幼皆死” 《代州志·卷四·兵事》(清乾隆版)
    石州(山西吕梁) 1218年 “城陷无遗” 《石州志·卷五·忠烈》(清雍正版)
    保德州(山西保德)1218年 “屠其城” 《保德州志·卷三·灾异》(清康熙版)
    吉州(山西吉县)1218年 “军民殄灭” 《吉州志·卷七·兵燹》(明嘉靖版)
    隩州(山西河曲) 1218年 “死者塞道” 《河曲县志·卷四·兵事》(清乾隆版)
    岚州(山西岚县) 1218年 “城破尽屠” 《岚县志·卷五·忠节》(清道光版)
    平定州(山西平定) 1218年 “军民皆戮” 《平定州志·卷六·兵燹》(清乾隆版)
    朔州(山西朔州) 1218年 “屠城焚舍” 《朔州志·卷四·忠烈》(明万历版)
    应州(山西应县) 1218年 “无遗噍类” 《应州志·卷三·灾祥》(清康熙版)
    浑源州(山西浑源) 1218年 “军民殄灭” 《浑源州志·卷五·兵事》(清乾隆版)
    武州(山西神池) 1218年 “老幼皆死” 《神池县志·卷四·兵燹》(清光绪版)
    忻口(山西忻州北) 1218年 “屠戮殆尽” 《忻州志·卷七·忠节》(清康熙版)
    郑州(河南郑州)1233年 “焚城屠民” 《郑州志·卷五·兵事》(清乾隆版)
    许昌(河南许昌) 1233年 “屠城” 《许州志·卷六·忠节》(明弘治版)
    汝州(河南汝州)1232年 “尽戮守军” 《汝州志·卷四·兵革》(清康熙版)
    南阳(河南南阳)1236年 “城破屠民” 《南阳府志·卷八·灾异》(明万历版)
    唐州(河南唐河)1236年 “军民无遗” 《唐县志·卷五·忠烈》(清乾隆版)
    嵩州(河南嵩县) 1232年 “城破尽屠” 《嵩县志·卷五·忠节》(清乾隆版)
    裕州(河南方城) 1236年 “军民殄灭” 《裕州志·卷四·兵事》(明嘉靖版)
    陈州(河南淮阳) 1232年 “老幼皆戮” 《陈州志·卷六·灾异》(清康熙版)
    光州(河南潢川) 1236年 “屠城三日” 《光州志·卷八·忠烈》(清乾隆版)
    息州(河南息县) 1234年 “无遗类” 《息县志·卷五·兵燹》(清雍正版)
    蔡州(河南新蔡) 1234年 “屠城殆尽” 《新蔡县志·卷七·兵事》(清光绪版)
    信阳州(河南信阳) 1236年 “军民尽戮” 《信阳州志·卷四·忠节》(明万历版)
    钧州(河南禹州) 1232年 “无少长皆屠” 《禹州志·卷六·兵燹》(清康熙版)
    陕州(河南三门峡) 1232年 “屠城焚舍” 《陕州志·卷五·灾祥》(明嘉靖版)
    卢氏(河南卢氏) 1232年 “军民无遗” 《卢氏县志·卷四·忠烈》(清乾隆版)
    伊阳(河南汝阳) “城陷屠民” 《伊阳县志·卷七·兵事》(清康熙版)
    襄城(河南襄城) “诛其众” 《襄城县志·卷五·忠节》(清雍正版)
    郾城(河南郾城) “屠城三日” 《郾城县志·卷四·兵燹》(明万历版)
    长葛(河南长葛) “无遗噍类” 《长葛县志·卷六·灾异》(清乾隆版)
    临颍(河南临颍) “军民尽戮”
    济南(山东济南) “济南坚守,城破,诛其众” 《济南府志·卷十一·兵事》(明万历版)
    益都(山东青州) “益都城破,军民尽屠” 《青州府志·卷七·忠节》(清康熙版)
    东平(山东东平) “东平城陷,无分老幼皆戮” 《东平州志·卷五·灾异》(清乾隆版)
    兖州(山东兖州) “兖州拒守,城破,老幼皆戮” 《兖州府志·卷九·兵燹》(明嘉靖版)
    淄川(山东淄博) “淄川军民尽殁” 《淄川县志·卷六·兵革》(清道光版)
    莱州(山东莱州) “莱州坚守,蒙古怒屠其城” 《莱州府志·卷八·忠烈》(明弘治版)
    登州(山东蓬莱) “登州城破,焚城三日” 《登州府志·卷十·灾祥》(清康熙版)
    沂州(山东临沂) “沂州军民死守,城陷尽屠” 《沂州志·卷四·兵事》(明万历版)
    密州(山东诸城) “密州抗命,蒙古屠戮无遗” 《诸城县志·卷七·兵燹》(清乾隆版)
    潍州(山东潍坊) “潍州城破,积尸塞路” 《潍县志·卷五·灾异》(清嘉庆版)
    德州(山东德州) “德州再叛,蒙古复屠之” 《德州志·卷八·兵革》(清乾隆版)
    曹州(山东菏泽) “曹州城陷,蒙古尽屠其民” 《曹州府志·卷九·忠义》(明嘉靖版)
    濮州(山东鄄城) “濮州拒降,蒙古屠城三日” 《濮州志·卷六·兵事》(清雍正版)
    博州(山东聊城) “博州城破,军民殄灭” 《东昌府志·卷七·灾祥》(明万历版)
    济宁(山东济宁) “济宁坚守,城破悉屠” 《济宁州志·卷五·兵燹》(清康熙版)
    凤翔(山东凤翔) “凤翔破,诏屠之,惟匠人得免” 《凤翔府志·卷八·兵事》(明嘉靖版)
    京兆(陕西西安) “拖雷入京兆,焚杀殆尽” 《陕西通志·卷十二·忠节》(清乾隆版)
    延安(陕西延安) “帝攻延安,屠其城” 《延安府志·卷七·兵燹》(明万历版)
    庆阳(陕西庆阳) “庆阳城守固,克之,屠其民” 《庆阳府志·卷八·兵燹》(清乾隆版)
    平凉(甘肃平凉) “平凉军民拒战,城陷尽屠” 《平凉府志·卷六·忠烈》(明弘治版)
    泾州(陕西泾川) “泾州抗命,蒙古屠之” 《泾州志·卷五·灾异》(清康熙版)
    鄜州(陕西富县) “鄜州军民拒战,城破尽殄” 《鄜州志·卷四·兵事》(清雍正版)
    坊州(陕西黄陵) “坊州城破,蒙古纵兵屠戮” 《中部县志·卷三·兵燹》(民国版)
    绥德州(陕西绥德) “绥德军民死守,城陷无遗” 《绥德州志·卷七·忠节》(清乾隆版)
    同州(陕西大荔) “同州拒降,蒙古屠城三日” 《同州府志·卷九·兵革》(明万历版)
    华州(陕西华县) “华州城破,蒙古悉屠其民” 《华州志·卷六·灾祥》(清康熙版)
    耀州(陕西铜川) “耀州坚守,城陷尽戮” 《耀州志·卷五·兵事》(清嘉庆版)
    新乐 河北新乐 1213年 "新乐城破,蒙古军屠之,百里无人烟。"(《光绪新乐县志·卷四·兵革》
    无极 河北无极 1215年 "无极罹兵祸,城空十年。"(《民国无极县志·卷十·大事记》)
    饶阳 河北饶阳 1213年 "大安五年(1213),饶阳被兵,民死十之八九。"(《康熙饶阳县志·卷二·灾祥》)
    安平 河北安平 1214年 "贞祐二年(1214),安平城破,积尸如山。"(《嘉靖安平县志·卷三·兵事》)
    武邑 河北武邑 1215年 "武邑城陷,蒙古屠之,仅余僧道百人。"(《道光武邑县志·卷六·杂记》)
    阜城 河北阜城 1213年 "阜城拒守月余,城破,男女老幼尽殪。"(《雍正阜城县志·卷八·兵燹》)
    枣强 河北枣强 1214年 "贞祐二年(1214),枣强城破,蒙古军纵兵屠戮。"(《万历枣强县志·卷四·兵防》)
    武强 河北武强 1215年 "武强城陷,军民无一得脱。"(《康熙武强县志·卷三·灾异》)
    博野 河北博野 1213年 "博野坚守三日,城破,蒙古屠之。"(《嘉靖博野县志·卷二·兵事》)
    蠡州 河北蠡县 1215年 "贞祐三年(1215),蠡州被屠,野无炊烟。"(《雍正蠡县志·卷五·兵革》)
    高阳 河北高阳 1214年 "高阳城破,蒙古戮民,血染蒲口河。"(《乾隆高阳县志·卷六·纪事》)
    容城 河北容城 1213年 "容城军民死守,城陷尽屠。"(《康熙容城县志·卷八·兵变》)
    雄州 河北雄县 1215年 "雄州抗命,蒙古屠其城,唯南关市幸存。"(《嘉靖雄乘·卷下·兵防》)
    束鹿 河北辛集 1214年 "束鹿城破,民死伤枕藉。"(《嘉庆束鹿县志·卷九·灾祥》)
    宁晋 河北宁晋 1215年 "宁晋拒降,城陷,蒙古戮其众。"(《民国宁晋县志·卷三·兵事》)

    成吉思汗从中都北撤时,过居庸关后,“取所山东、两河少壮男女数十万,皆杀之”。河朔一带,“数千里间,人民杀戮几尽,其存者,以户口计,千百不一余”。太行山以东,“兵荒之余,骨蔽野”。“城郭为圩,暴骨如葬”。关中地区“居民百万,以至缁黄,縻灭殆尽”,“八州十三县,户不满万”。

    窝阔台汗四年(1232年)在围攻汴京的十六昼夜中,城内外死者以百万计;解围后又大疫,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贫不能葬者尚不在内。次年城陷后,“被俘虏者不可胜计”,强制北迁时“踣死道路者,踵相也"。所以到宋军入汴时,"见兵六七百人,荆棘遗骸,交午道路,止存民居千余家”

    在接下来,葛剑雄更直接指斥蒙古“一些将领嗜杀成性”,以木华黎为典型,又着重提到蒙元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批评是蒙元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制造了骇人的屠杀。

    “蒙古统治者视汉人(包括在金朝统治下的女真、契丹等民族人口)为无用之人,除了掠为奴隶、编人军队以外,就毫无顾忌地大肆屠杀。大批汉人被蒙古贵族、将领及汉地帅臣世侯占为奴隶、部众,不仅使列人户籍登记的人口减少,也造成实际人口的下降。这是由于这些人口的生活、生产条件急剧恶化,不少人被迫长途迁移,正常的婚姻、生育、家庭无法维持,人口的死亡率增加,出生率则大大下降。”

    公元1234年,蒙古帝国发起了消灭南宋的战争,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5年间,蒙古人在四川发起了空前激烈的侵略。这个以屠城闻名,令欧洲闻风丧胆的强大帝国曾经三次攻下成都。1236年(宋端平三年),阔端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噍类,城中遗骸达到惊人的140万!

    宋末《昭忠录。王翊传》(《守山阁丛书》):“二十四日,元兵步骑十万至成都,入自东门。二太子坐府衙文明厅,令卜者占,卜者曰:‘民心不归,成都是四绝死地,若往,不过二世,不若血洗而去。’二太子大书‘火杀’二字,城中百姓无得免者。火光照百里。”《昭忠录。王翊传》是元朝军队屠成都的记载里最详细的现存文献,其所述“二太子”,即阔端,是他下令屠城,以至“城中百姓无得免者”。

    明杨慎《全蜀艺文志》辑明赵枋(左木水旁代)《史母程氏传》:“呜呼!余尝得《三卯录》读之,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莫(暮),疑不死,复刺之。(示旁,以下同)异孙尸积于下,暮刺者偶不及,尸血淋漓入异孙口,夜半始苏,匍匐入林,薄匿他所。后出蜀为枢密使。尝坦视人,未尝不泣下。贺靖权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战争爆发以前,繁荣使四川地区已经“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虽硗确之地,亦耕溽殆尽”,人口总数1,290万,超过清乾隆末(1787 AD)因清初移民143年后达到的第一次高峰的857万,其密度可能快要接近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所能承受的饱和状态,因此才有南宋官员议论向人烟稀少的荆襄移民。然而,在咸淳五年(1269 AD)时,四川却变成了“地旷人稀”。北宋崇宁时,眉州有户约7.3万,按每户为5人的最低比例计算,约合36万人,这个人口数值在蒙宋战争以前应该不会明显减少,因为在这期间,眉州地区并未有大的变乱发生,然而到了南宋咸淳元年时“眉州(苏东坡的故乡)荒废已久”。残酷的屠杀和战乱,使得“蜀土数罹兵革,民无完居,一闻马嘶,辄奔窜藏匿。”,“淮蜀重遭于侵扰,道路流离之重,惨不聊生;室庐焚毁之余,茫无所托。”

    “南宋嘉定十六年记载四川地区,有人口1322万,可是经过蒙军的反复剿杀后,到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统计在籍人口,大约只有85万,耗损人口竟达93%”(实则这85万人只怕还是四川被灭绝性杀戮后,后续从其他地区移民过来的)

    亲身经历蒙古灭金的李庭在《大元故宣差万户奥屯公神道碑铭》中说“时诸将在他邑者,惟事屠戮,编民连颈就死,间有漏网者,皆裹疮扶病无复生意。”

    他作诗描绘蒙元屠戮情形:

    “天兵四驰,如火烈烈,千里僵尸,百城飘血”

    元廷官员王恽的文集里也记载过蒙军屠杀,其《堆金冢记》中说:

    “国朝癸酉岁,天兵北动,奄奠中夏。明年分道而南,连亘河朔,卫乃被围,粤三日城破,以州旅拒不即下。悉驱民出泊近甸,无噍类殄殱。……实贞祐二年春正月十有二日也

    蒙古入侵之前,汉地人口约1.2亿,而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汉地人口只剩7700万左右,有4200万人死于蒙古的屠杀。其中有3200万左右是北方人,蒙古人在金、西夏地区整整屠杀了一半的人口。在川渝地区屠杀了800万,在其他南方地区则屠杀较少,总共杀害了200万人。蒙古人从1211年到1279年的全球范围大征服更是屠杀了约5000万人口

    按《中国人口通史》一书估计,“黄河流域的人口,除逃徙南方外,几乎被杀光。”

    《跋文子堂家传》又提到蒙军对四川的屠杀“兵兴以来,蜀中士大夫夷灭殆尽。”

    南宋遗民郑思肖在《心史》中记载:

    江南子女,十室九空,壮者戮于刀兵,弱者填于沟壑

    蒙古对南宋江南地区的战争,依然有很残酷的杀戮,(虽然比起蒙古人在华北、四川的大屠杀烈度低很多)

    大元兵至常州,招降不听,攻二日,破之,屠其城。知州姚訔、通判陈炤、都统王安节皆死,刘师勇溃围奔平江。————《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
    宋兵大溃,拔之,屠其城(常州),姚訔及通判陈炤等死之,生获王安节,斩之。——《元史•列传·卷十四》。
    冬十月,收福州,进攻兴化,拔之。唆都怒其民反覆,下令屠城,泽屡谏不听,复前说曰:「世杰不虞我军遽至,方急攻泉州,谋固其植。我新得泉州,民志未固,旦暮且失守。比我定兴化,整兵而南,彼树植将日固矣。莫若开其遗民,使走泉南扇动之,世杰将胆落而走。是我不战而完泉州,捷于吾兵之驰救也。」唆都喜,开南门纵民去,因得脱死者甚众。————《元史•列传·卷五十》。
    播州张华聚众容山,昂率兵屠之,山徭、木猫、土獠诸洞尽降。————《元史•列传·卷五十二》。
    日煚窜海岛。得前所遣使于狱中,以破竹束体入肤,比释缚,一使死,因屠其城。————《元史•列传·卷九十六》

    元人赵景良、刘埙父子编写的《忠义集》内记叙了潭州保卫战更详细的情况,以及蒙元对湖南地区大屠杀情形。

    “十月三日 右丞阿尔哈雅领重兵围城,连营环锁城内,仅存州兵守御,芾慷慨自厉,军兵咸愿死守。大兵攻击无虚日,明年丙子春正月,攻益急,破其西北城。芾尝厚一刽级沈安,一日呼使前曰:吾力尽不能守矣
    将就死。勿使吾身为敌得,其为我掩瘗马。汝宜先杀吾家眷,而后杀我。安惶愳不敢当,芾怒曰,吾平日厚汝者何事,直为今日耳。安悟,挟刀入,一家俱死,芾就死纵火府治,焚其尸。安亦自杀。湖南转运判官锺蜚英收文簿,封府库,与都统制刘孝忠,及帯御械吴思聪,以城降。州民或自屠其家,或自纵火,城内烟焰四起,大兵且入,死者数万,人争门出走。死于城外者又不胜计。外十县则先被屠掠,枕骸蔽野,千里无烟。”

    潭州城内的百姓,或者自屠其家,或者自己放火,城内火焰烟雾四起。蒙元军队进入,城内死者数万。百姓争相出城门,死于城外的又不可胜计。

    而潭州城外围的十个县,已经先被元军屠杀一空,尸骸覆盖田野,方圆千里没有人烟。

    从《忠义集》的记述看,湖南地区的州县,在潭州城被元军攻克之前,已经被大规模屠戮过,“枕骸蔽野,千里无烟。”

    后面记载来看,对潭州城,元军也进行了大规模破坏。

    “是夏,有自潭来者言,城内荡为瓦砾,惟运司,及皮参政龙荣故宅仅存,戍兵结茅以居。其一隅则败屋数区而已,潭受围至陷凡三阅月。”

    也就是这年夏天,从潭州来的人说,城内被扫荡成一片瓦砾场,只有少数房屋存留。这种情况下,城内居民显然也是无法居住生存的,不是被杀,就是被驱赶出城,很难活命。

    对照四川的情形,若说在元军蹂躏之下,当时湖南地区人口被屠戮掉三分之一,应当不是太夸张的估计。如果南宋末荆湖南路有五十六万户,那元军蹂躏后,整个荆湖南路可能就剩下三十八万户不到。具体到潭州(元代的天临路,明代的长沙府),能剩下六七万户,就算不错了。

    在南宋属于荆湖北路的岳州等地,可能在更早前蒙元对南宋的进攻中,就被屠掠很惨。

    曾充当蒙元对南宋使者的郝经,有一篇《巴陵女子行》记述蒙军攻破岳州,抢掠的女子中 一名叫韩希孟者投江自杀,在其衣帛上写有一首长诗。郝经感动于这个女子的刚烈和才情,自己也写了一首诗并序。

    “己未秋九月,王师渡江。大帅拔都及万户解成等,自鄂渚以一军觇上流,遂围岳。岳溃,入于洞庭。俘其遗民以归,节妇巴陵女子韩希孟,誓不辱于兵。书诗衣帛以见意,赴江流以死。其诗悲婉激切,辞意壮烈,有古义士未到者。”

    韩希孟自己写的诗前言中说:“巴陵女子韩希孟,魏公五世孙,嫁与贾尚书男琼为妇。岳州破,被虏之,明日以衣帛书诗 ,愿好事君子相传,知吾宋家有守节者。”韩希孟长诗的后半段如下:

    裂火燎昆冈 不辨金与矿 妾本良家子 性僻守孤梗
    嫁与尚书儿 含香署兰省 直以才徳合 不弃宿瘤瘿
    初结合欢带 誓比日月昞 鸳鸯会双飞 比目愿长并
    岂期金石节 化作桑榆景 旄头势正然 蚩尤气先屏
    不意风马牛 复此逸鄢郢 一方遭虏劫 六族死俄顷
    退鹢落迅风 孤鸾吊空影 簮坚折白玉 瓶沈断青绠
    死路定冥冥 忧心常炳炳 妾心坚不移 改邑不改井
    我本瑚琏器 安肯作溺皿 志节匪转石 气噎如吞鲠
    不作爝火燃 愿为死灰冷 舍生念麴娥 乞怜羞虎穽
    借此清江水 葬我全首领 皇天如有知 定许血面请
    愿魂化精卫 填海使成岭

    类似蒙元、满清军队破城之后掳掠妇女,往往伴随大规模灭绝性屠戮,正如韩希孟诗中所说“一方遭虏劫 六族死俄顷”,根据这些信息,在蒙宋战争中,岳州地区收到的屠戮破坏程度应该是也极严重的。这也可以对应明初统计的岳州地区人口实际情况

    韩希孟诗句最后说“愿魂化精卫 填海使成岭”,应该是希望魂魄能如精卫填海一般,有一天扫平驱逐蒙军。

    根据蒙元文人所说,元朝赋税非但不低,反而很高

    元史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阎复传,“古者刑不上大夫,今郡守以征租受杖,非所以厉廉隅,江南公田租重宜减少以贷贫民”
    欧阳玄 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赵文敏公神道碑,圭斋文集 卷九,“时桑哥遣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数百万,未征犹数千万。名曰理算,其实暴敛无艺,州县置狱株逮。故家破产十九,逃亡入山。吏发兵搜捕,因相挺拒命,两河间盗有众数万
    元史 本纪第十六,至元二十八年,“桑哥当国四年,中外诸官,鲜有不以贿而得者。其昆弟、故旧、妻族,皆授要官美地,唯以欺蔽九重、朘削百姓为事”

    叶子奇在草木子里记载:“至元十三年冬。王师渡江。至天台。有千户掠得一王氏妇。夫家临海人。妇有美色。千户尽杀其舅姑与夫。欲强胁之。不可。明年春。遂驱以北行。”
    元初,这种蒙古军兵(王师)强掠民妇,灭人满门,劫掠民财的事情当然是家常便饭,不算什么。
    到元末,也依旧是如此。

    元初对中外平民屠戮如此,到了元末,元军屠戮平民的传统也没什么改变。

    《元史·伯颜传》:至元三年(1343年),奏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

    蒙元丞相脱脱率领大军镇压张士诚军,包围高邮,《南村辍耕录》记载:“脱脱从其言,分兵破天长、六合,贼皆溃散,所杀者悉良民。”

    不止是丞相脱脱所率元军如此,其他元军同样如此:

    “所过无不残灭。掳得男女,老羸者,甚幼者,色陋者,杀之;;壮者曰土乖,幼者曰赖子,皆驱以为奴。人之投其党者,曰入火。妇人艳而皙者,xù为妇,曰夫娘。人有三四妇,多至十数,一语不合,即剚以刃,与之处者,得至日暮无恙,则心窃自贺。古云:‘好则人,怒则兽。’形容尽之矣’。”

    元末一些知名文人,也多记录有元军肆意屠戮平民,甚至当街杀人吃人的情形
    比如杨维桢这首诗:

    “昨夜将军获生口,十十伍伍童及叟。问之半是良家儿,贼中驱来帕红首。五花刽子牛头神 ,五十八人同斧斤, 乌鸢飞来百成羣,不得衔啄飞去野水濵。乃知当街割啖人,须臾白骨堆成薪 【是日民兵食人,殆如狗彘】。于乎君王子民天地人,忍使天地杀毒伤阳春,呜呼忍使天地杀毒伤阳春。”

    杨维桢说:“官军所之,先以花猫金枪之党,荡覆我民舍,离析我人心,使之荷担以待,襁负而去,吾之屋庐皆为彼之营砦,吾之牛羊皆为彼之脍炙,妻妾子女皆为彼之奴婢,金宝财物皆为彼之裹囊”

    元末刘鹗有诗写元军滥杀平民情形:

    “昨夜官军来,又复诛反叛。粗豪甚豺狼,猛毒如狴犴。一概尽杀掠,去贼才一间。玉石俱不分,生民重糜烂。”

    所谓”去贼才一间”,并不是贼真的比元军更狠毒,只不过刘鹗本身就是蒙元官员,他自然不敢把贼说得比元军更好。

    元末,汉人反抗蒙古,元廷征召西北番兵、东北高丽、西南苗人獠人一起围剿汉人。苗人统领杨完者率苗军数万自武冈北上,攻克岳州、武昌,随后疯狂荼毒当地汉民。

    “苗有松江,火一月不绝,城邑殆无噍类。偶获免者,亦举刖去两耳。掠妇女,劫财货,残忍贪秽,惨不忍言”
    “苗军恣肆检刮,截人耳鼻,城中女妇多为淫污,房舍间有存者,皆为焚毁,靡有孑遗,居民两遭锋镝,死者填街塞巷,水为不流”
    “军行尚首功,资抄掠。抄掠曰检刮,检刮者,尽取而靡有孑遗之意,掳得男女,老者、甚幼者、色陋者杀之。壮者曰土乖,幼者曰赖子,皆驱以为奴。人之投其党者,曰入火。女人艳而晰者,畜为妇,曰夫娘,一语不合,即剸以刀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时苗民所在肆暴,而吴兴则尤甚焉。其民逃命锋镝,仅获存者往往劓鼻截耳,罕逢完人。————《两浙金石志》

    查看全文>>

    other / other
    刘翊雄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other / other
    M3小蘑菇
  • 3 个点赞 👍

    “可以有民族主义叙事,但不要单一民族叙事;可以有南宋视角叙事,但不要南宋中心主义叙事;可以有道德叙事,但不要奸臣和“汉奸”叙事。”——张明扬


    历史观要学来用,不要辩经。


    狼居胥山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燕然山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和林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悬首北阙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屠为九郡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捕鱼儿海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成化犁庭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东京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崖山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扬州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南京之后是更大的中国


    狼居胥山之后是更大的大匈奴国
    燕然山之后是更大的大匈奴国
    和林之后是更大的大蒙古国
    悬首北阙之后是更大的大宛国
    屠为九郡之后是更大的南越国
    捕鱼儿海之后是更大的大蒙古国
    东京之后是更大的倭国
    华盛顿之后是更大的美国

    查看全文>>

    other / other
    海小呆

1

  • 1
  • 跳至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